![]() |
?
【本期分享】 藝術與建筑學院? 李敏勇老師《切問而近思--<別墅空間設計>線上教學實踐》
?
為落實關于“停課不停學”的倡導,保證疫情期間的教學效果,本學期線上教學以來,根據前期調查問卷,綜合學生上課情況和線上授課效果,在授課過程中,我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改進和嘗試,及時調整上課方法,依托“釘釘”、“云班課”等線上教學平臺,確保學生實踐課程的有效學習。以《別墅空間設計》為例,線上實訓課教學心得如下:
一、前情預告,慕課補充,豐富課堂
在開課中,許多學生對課程的上課內容是模糊的,他們不知道這門課的老師準備教給他們什么樣的知識內容。如此,他們少了些許期待,這就好比電影要上映了,結果沒有預告片,觀眾的心理期待值會降低,光有主演,導演,不知故事架構,影片類型,怎么去吸引呢?同理,在授課中,為了解決這個痛點,我做了兩項措施:
(一)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介紹課程內容
????
|
|
在上課前,把課程的思維導圖提前發給學生,每節課,上課的內容做了前情預告,根據上課內容,提前發布問題,把班級的“主角”們調動起來參與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在哪個節點有互動環節,都清清楚楚地告知“主角”,這份圖里,相當于有了劇本,我們的“主角”們都積極融入進來,也清楚了各個環節內容。入戲了,就好辦了,課堂已經歸還,老師的責任里除了鼓勵和引導,剩下的也就只能自己感嘆:“年青真好,長江后浪推前浪啊”。
(二)以慕課的形式補充上課內容
?2017年,《住宅空間設計》的慕課在學校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拍攝完成。其中《別墅空間設計》這一項目教學,也是由我負責主講,當時為慕課拍攝所統籌的教學內容也為本次的線上教學提供有力支持,每節慕課近20分鐘的精華濃縮版本,也為學生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
|
|
|
|
????
二、少講多練,技能分塊,訓練思維
??? 以往在線下學習《別墅設計》的項目里,我是以實際工作過程為指導,導入實際項目來講解和演練,在這個項目模塊里,學生分組完成一套大的別墅設計,需要借助3DMAX,AutoCAD,PS等設計軟件完成圖紙。但這些軟件對機器設備要求較高,特別是3DMAX三維圖形渲染軟件。以往在線下實訓機房里,這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而此次線上教學,我也提前思考在實訓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機器設備能否完成最終的成果,少了面對面的實訓指導能否及時調整設計問題,對別墅設計這種相對中大型的項目,是否會過于任務繁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做了如下嘗試:
(一)簡化設計軟件,訓練技能思維
在開課前,分析幾個設計軟件的優勢和劣勢,哪種更適合現在的線上教學。綜合對比如下:
三維圖形軟件3DMAX 優點:真實再現設計圖紙。 缺點:對機器硬件要求較高。 |
三維圖形軟件Sketchup 優點:設計方案快速表達、硬件要求較低 缺點:模型比較難找 |
? 二維圖形軟件Auto-CAD 優點:細膩表達圖紙平立面。 缺點:適合圖紙深化,前期設計分析較弱。 |
二維圖形軟件SketchBook 優點:國外設計新寵,類似手稿的工整表達。 缺點:新技術,會的人太少。 |
對比完后,決定使用Sketchup,Sketchbook這兩款軟件,它們有親切的中文名稱叫“草圖大師”、“妙筆生花”,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普遍喜歡上這兩款軟件,特別是Sketchbook,可以用手機,IPAP,電腦等設備,隨時記錄設計想法和元素,極大豐富了硬件的擴展性,也增加了學生課堂之外的練習程度。
(二)精細技能分塊,培養技能操作能力
在《住宅空間設計》的《別墅空間設計》這個項目模塊,為了區分別墅與平層住宅,從單層立體住宅轉向多層立體住宅,我按空間分成:地下空間、地上空間、庭院空間。按邏輯關系一步步拆解并演示,前期主打平面布置,后期主打平立面方案推演。同學們跟著節奏在每一個空間里理解、串聯、感悟、掌握相應的技能,比如說:“平面方案的布置里,不再把空間當成是“填空題”,而是讓空間形成“選擇題”,學生開始學會思考空間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對項目實操技能的過渡,恰恰也跟專業培養目標一致,在項目的實操過程中無縫對接真實工作流程。
|
|
? |
? |
?
三、積極互動,教學監管,確保質量
停課不停學,讓我更深入的去思考學生學習的規律是什么?怎樣的課堂更有利于我們的高職學生?在互聯網線上教學的大趁勢下,提前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因為學生比較分散,學生學習的環境各異,老師對學生也不容易監管,和學生的互動不能很好進行。所以學生在干什么,是不是真正的聽課,還是干其他的,老師是不很清楚的。這樣就很難把握教學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的改進思路是:
(一)線上課程勤督導,學委齊心助考勤
|
|
通過教師引導,輔導員進班當助教監督,班級學委助力考勤,三方共同努力,將線下的同學們上課的自律性提高,關注課堂,關注學習,確保教學質量。
(二)巧用課堂時間,引導興趣課堂
?? 除了在課堂介紹里有明確每節課互動的環節,為了增加與學生互動,緩解上課疲勞感,提升上課效果,我將每堂課的45分鐘分成10,15,20,10分鐘講解,15分鐘練習+互動,20分鐘練習+鞏固,在課堂中和課堂休息時間,我搜索了很多了與課程相關的小視頻,我把這些小視頻分成兩類,一類是專業性很強的經典別墅介紹,如: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賴特的“流水別墅”等等,一類是兼具專業性和娛樂性的視頻,比如說:我們有一次互動的是“我們不懂蕭亞軒的快樂”,學生剛開始以為是要吐槽蕭亞軒,而我給學生播放的是蕭亞軒《倒數》這首MV,最終引入的點是她MV背后的別墅,還有一次互動的是“漫威英雄錄”,播放的是鋼鐵俠,最終引入的也是鋼鐵俠的別墅。用學生的語言去跟學生交流,這種方式,往往也把學生與老師的平等性和互動性大幅度提高,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
|
|
|
?
四、教學相長,反思改進,不斷提高
安排在前,準備在后;研究在前,教學在后;課堂在前,總結在后;反思在前,行動在后。研而不教則空、教而不研則淺。在教學過程中需勤于反思,樂于交流,勇于行動。在這次線上授課中,因為是新接觸的學生班級,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不是很了解。上授課到現在,我個人感覺在學生的情感捕捉上比不上線下授課,線下授課,面對面時,能及時讀懂他們的變化。比如說:因授課時間的關糸,在批改作業時,都是拿班級犯錯的典型來解析,但卻忽略了他們希望你的“雨露均沾”,為了解決學生的作業批改問題,我先是嘗試“大家來找茬”,讓學生分組批改彼此對方的作業,這種方法,有利有弊。利的方面為增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弊的方面,在批改中,各抒已見,互不相讓,容易有思維誤導。怎么辦?有沒有一種中庸致和的方法?我的改進思路是:每組5個人,每人都有一票支持和否決權,組長負責記錄問題,反饋問題,匯報問題。接下來由教師總結問題,指導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構建起學習過程中互補,互學,互進關系。
|
|
?
在這次疫情下,老師們的教育關愛沒有變,職責沒有變,學生的學習任務沒有變,變的只是提前適應了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對于勤勞勇敢的人民教師來講,這點困難,很快會變成我們寶貴的經驗,我們有這個底氣,更有這個信心。
線上授漁,線下結網,打贏這場“戰疫”,滿心期待師生們的回歸,校園的鮮花和藍天,仍缺不了你們的笑臉映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