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壽寧”一個寓意美好的名字——“福壽安寧”,它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山川相繚;“下黨鄉”,一個位于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曾經“不通車馬行”,交通閉塞,經濟極為落后。三十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使得今日的下黨鄉舊貌換新顏,從一個“五無鄉”發展成為一個松濤陣陣,溪水潺潺,詩情畫意,擁有自己“下鄉的味道”品牌的現代化鄉村。如今的下黨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踏步走在實現振興鄉村的道路上,讓我們切身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下黨鄉人民的回信中提到的:“弱鳥先飛、滴水石穿”的精神。這種精神和力量應該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身上傳承發揚下去。
2021年12月15日,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董事長林亞姜、校黨委書記陳毅勇、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張琴一行共計13人,長途跋涉,驅車8小時,前往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為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舉行掛牌儀式。
12月16日上午9時,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掛牌儀式在“難忘下黨”主題展廳外舉行,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周少韓出席此次活動,與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毅勇共同揭牌。周書記詳盡地介紹了習總書記“九到壽寧”、“三進下黨”的經歷,并通過主題展館圖文并茂地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下黨鄉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過去的下黨鄉,我們只能通過一張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和老一代人口口相傳的故事去了解;現如今的下黨鄉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學員和游客,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向我們訴說著一種情懷,傳承著一種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留給我們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意識的建立和鞏固,精神的綿延和弘揚對于現代大學生極為重要,應把它們融入到青年學子的血液中,使之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評估自己從而突破自己,這需要堅韌的毅力支撐著他們,成為前進的動力。此次揭牌儀式不僅是一次黨性教育活動,更是一次“補鈣之旅”。
陳毅勇書記提出“育人先立德,樹人德為先”的理念,強調全校師生要增強堅定的政治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政治大局、強化責任、奉獻、擔當,提高學校思政工作建設水平,推進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并強調思想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首要性,要將黨史學習和政治理論教育融入課堂、帶進專業,肩負起課程思政育人的時代使命;當代大學生也不能只學好專業課,要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擔當,要做一個心懷“國之大者”,能夠面對各種挑戰、抵御各種誘惑、突破各種局限、克服各種困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高校作為培養新時代青年的主陣地,思政課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渠道,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定要發揮高校和思政課育人的重要作用。
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張琴副教授表示將在全校范圍內組織舉辦“思政大講堂”系列講座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進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思想政治講座,宣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關內容。進一步提高師生思想覺悟,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學習最新的政治理論;在學生中開展黨史學習活動,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微宣傳工作,例如錄制短視頻等讓學生自己來講榜樣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開設師生同臺競技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學習氛圍,對全校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繼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后,進一步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拓寬師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途徑,使師生易于學習、便于學習、樂于學習,水到渠成取得“思政大講堂”講座活動的成效:師生堅信“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封回信,一份情懷;一種精神,世代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下黨鄉人民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久久為功的堅韌精神使得下黨鄉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這是我們親眼見證的;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在下黨鄉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正是希望在今后的思政理論課上加上一個重要的環節:使當代大學生在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切身體會到只有樹立“弱鳥先飛”的思想意識,秉承“滴水石穿”的韌勁兒,腳踏實地苦干實干,才能拼搏出幸福的生活,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供稿:思政教研部